向艺术瓷进军的叶建华姐弟
初夏的八都,漫山青翠,鸟鸣声声。离原国营龙泉瓷器二分厂不远的山腰,有一处由仓库改建的青瓷作坊,原瓷厂下岗工人叶卫珍、王法良夫妇和弟弟叶建华等,或灌浆,或拉坯,或装窑,分工有序,各自忙碌。叶建华姐弟出身青瓷之家。
1957年,时年22岁的父亲叶长水与毛正聪、严礼青等16人一同被送到江西景德镇学习交流青瓷生产,随后成为现代龙泉青瓷恢复生产发展的技术骨干。叶长水分别在国营龙泉瓷厂总厂、二分厂担任供销科科长、车间主任等职,从事青瓷生产管理和检验、设计等工作。在父辈的熏陶下,叶建华姐弟从小便与青瓷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1983年,叶建华、王法良(后进入瓷器二厂任烧窑师傅10多年)创办了金山瓷厂,主要生产青花碗和茶杯等日用瓷器。叶卫珍17岁进入二分厂,主要从事灌浆、过釉、烧制等瓷器成型工序。1997年二分厂倒闭,在瓷厂工作23年的她与丈夫双双下岗。近年来,艺术品市场持续升温,有“国之瑰宝”美誉的龙泉青瓷收藏越来越火热。
2009年10月,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更让所有龙泉人、特别是龙泉青瓷爱好者和从业者为之一振。经过对市场重新调查、研究,叶建华、王法良开始进行工厂生产结构的调整,从原来以碗和茶杯为主的日用瓷生产向艺术瓷生产转变,将金山瓷厂更名为御品瓷坊。艺术瓷创作的道路没有捷径。为了创作出更精、更美的龙泉青瓷艺术品,已近知天命之年的叶建华姐弟苦苦地探索,绞尽脑汁设计器型,千万遍调釉、上釉,日夜练习,反复实践。装窑时小心翼翼、充满期待,出窑时或惊喜、或失落,无论多苦多累,从不言弃。功夫不负有心人。
如今,御品瓷坊的陈列室里已摆满自行设计创作的青瓷作品,盘、瓶、洗、碗,样样别致,梅子青、粉青、灰釉等,色彩丰富。其开设在龙泉青瓷宝剑苑的精品铺,天天顾客不断。在运用娴熟的技术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理解、对青瓷艺术的挚爱时,叶建华等人手把手、不余遗力地将技艺传承给下一代。
叶卫珍的儿子、玩着瓷泥长大的王武把青瓷创作当成了事业,以父辈为师,广泛学习,潜心实践,默默地提升自己。
今年4月份,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主办的2011年中国“金凤凰”创新产品设计大赛,初次选送作品的王武、叶建华,作品《鸿运开泰》、《哥窑小口瓶》分别获得瓷器类银奖、铜奖。“1998年父亲去世,是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开的。那时,龙泉青瓷生产走向低潮,大姐、姐夫下岗,瓷坊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一度陷入困境。如果父亲还在,看到今日龙泉青瓷发展的盛状,不知会有多开心呢!”叶建华相信,有政府的支持,有这样好的创业环境,龙泉青瓷的明天一定会更好。